你了解“熊”孩子吗?——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查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当下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地位等都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压力,以致这一群体比较容易罹患心理健康问题。
国内外研究揭示,目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约10-20%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丁文清等人对我国17个省市地区的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5-30%不等,且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此外,《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也指出,在我国,17周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约有3000万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用来筛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某些症状或日常功能障碍的表现,来识别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潜在治疗的危险个体。虽然国内外用来筛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工具有很多,但相比较而言,长处和困难问卷(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相对简短、使用方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效度、且比其他常用问卷的措辞更为积极,所以已经成为使用广泛的工具。
SDQ问卷
SDQ问卷采用的是多方信息提供者(包括青少年自评、家长和老师评估)的方法,结果被证实是很有价值的。在缺乏筛查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金标准的情况下,多方信息提供者的多模式方法被认为是最好的。
SDQ是 1997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Goodman 教授首创的心理测量工具,于1997年根据DSM-IV设计和编制,2001年修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翻译并制定上海长模。(长模为参照标准)
它询问过去6 个月中 25 种行为的发生情况(0=不符合,1=有点符合,2=完全符合),这些行为包括: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以及亲社会行为。其中7、11、14、21、25这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在算分的时候,0分算2分,2分算0分,1分不变。)另外还有一个附加影响因子,包括“困难对孩子的影响”和“对孩子造成的社会功能缺陷”2个条目,均为正向评分。
针对人群:4~16岁儿童青少年。使用人群:青少年、家长、中小学教师。家长和老师根据观察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评估,也可以由青少年自我评估。
序号 | 项目 | 不符合 | 有点符合 | 完全 |
1 | 能体谅到别人的感受 | |||
2 | 不安定、过分活跃、不能长久安静 | |||
3 | 经常抱怨头痛、肚子痛或身体不舒服 | |||
4 | 很乐意与别的小孩分享东西(糖果、玩具、铅笔等) | |||
5 | 经常发脾气或大吵大闹 | |||
6 | 比较孤独,多数时间自己玩 | |||
7 | 一般来说比较顺从,通常是大人要求做的都肯做 | |||
8 | 有很多担忧,经常表现出忧虑 | |||
9 | 如果有人受伤、不舒服或者生病,都很乐意提供帮助 | |||
10 | 经常坐立不安或躁动 | |||
11 | 至少有一个好朋友 | |||
12 | 经常与别的小孩吵架或欺负其他小孩子 | |||
13 | 经常不高兴、情绪低落或哭泣 | |||
14 | 一般来说,被别的小孩所喜欢 | |||
15 | 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 |||
16 | 在新的环境中,会紧张或黏住大人,容易失去信心 | |||
17 | 对年纪小的儿童和善 | |||
18 | 经常撒谎或欺骗 | |||
19 | 受别的小孩作弄或欺负 | |||
20 | 经常自愿地帮助别人(父母、老师或其他小孩) | |||
21 | 做事前会想清楚 | |||
22 | 会从家里、学校或其他地方偷东西 | |||
23 | 跟大人相处比跟小孩相处融洽 | |||
24 | 对很多事物感到害怕,容易受惊吓 | |||
25 | 做事情能做到底,注意力持久 |
影响因子:
没有 | 轻微 | 非常 | ||
这些困难是困扰着你的孩子、学生或自己 | ||||
这些困难是否在下列的日常生活对你造成困扰 | 家庭生活 | |||
与朋友的关系 | ||||
上课学习 | ||||
课余活动 |
情绪症状:量表的第3、8、13、16、24项 品行问题:量表的第5、7、12、18、22项 多动:量表的第2、10、15、21、25 项 同伴交往问题:量表的第6、11、14、19、23项 亲社会行为 :量表的第1、4、9、17、20项 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
常模(上海地区)作为参考标准:
因子 | 正常 | 边缘水平 | 异常 | |
情绪症状 | 家长版 | 0~3 | 4 | 5~10 |
教师版 | 0~4 | 5 | 6~10 | |
学生版 | 0~5 | 6 | 7~10 | |
品行问题 | 家长版 | 0~2 | 3 | 4~10 |
教师版 | 0~2 | 3 | 4~10 | |
学生版 | 0~3 | 4 | 5~10 | |
多动 | 家长版 | 0~5 | 6 | 7~10 |
教师版 | 0~5 | 6 | 7~10 | |
学生版 | 0~5 | 6 | 7~10 | |
同伴交往问题 | 家长版 | 0~2 | 3 | 4~10 |
教师版 | 0~3 | 4 | 5~10 | |
学生版 | 0~3 | 4~5 | 6~10 | |
亲社会行为 | 家长版 | 10~6 | 5 | 4~0 |
教师版 | 10~6 | 5 | 4~0 | |
学生版 | 10~6 | 5 | 4~0 | |
影响因子 | 家长版 | 0 | 1 | 2或以上 |
教师版 | 0 | 1 | 2或以上 | |
学生版 | 0 | 1 | 2或以上 | |
困难总分 | 家长版 | 0~11 | 12~15 | 16~40 |
教师版 | 0~13 | 14~16 | 17~40 | |
学生版 | 0~15 | 16~19 | 20~40 |
家有4~16岁小孩的家长、中小学教师都可以根据量表对疑似问题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并对比常模,如果儿童(少年)属异常,就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比如可以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学习等,如果孩子以前一切正常,近期突然食欲下降,失眠,噩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这些可能是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 另外,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他们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比如孩子与之前行为不同,或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比如从前做事积极,近期忽然很懒散,或者从前很开朗,近期突然很退缩甚至疑心很大,都需要引起重视,寻求相关专家帮助......
家长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儿童心理问题分为外化性问题和内化性问题,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属于内化性的问题,如果孩子本身内向,又不主动与长辈表达,家长和老师常常不容易发现,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常识来识别。
第二,有些变化是正常发展阶段,但家长如果缺乏常识会过度紧张,误以为孩子出问题了,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青春期的逆反,很多孩子到青春期开始有小秘密甚至反驳家长,这些有些属于正常叛逆,合理引导就可以平稳过度。因此判断某些异常的行为究竟是不是疾病,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可以咨询专业医生。
第三,很多问题其实与家长不恰当的养育态度有关,比如孩子到青春期了,如果家长还事无巨细百般呵护和控制,如同养育婴儿一样,可能就会带来麻烦,所以家长也要随着孩子年龄阶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读者来信——大话精神
1. Xiaoli Y,Chao J,Wen P, et al.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northeast China.[J].PLoS One,2014,9(10).
2. Kieling C,Baker-Henningham H,Belfer M, et al.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worldwide: evidence for action[J].LANCET,2011,378(9801):1515-1525.
3. 芮秀文.苏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6.
4. 罗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5. 丁文清,周苗,宋菲.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Meta 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39(07):785-791.
6. Levitt J M,Saka N,Romanelli L H, et al.Early identification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schools: The status of instrumentation - ScienceDirec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7, 45(2):163-191.
7. Stone L L,Otten R,Engels R C, 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arent and teacher versions of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for 4- to 12-year-olds: a review[J].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10,13(3):254-274.
8. Goodman R,Renfrew D,Mullick M.Predicting typ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from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scores in child mental health clinics in London and Dhaka[J].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0,9(2):129.